围绕“北斗+”的新兴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

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118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70%。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认为,通过积极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融合发展,围绕“北斗+”与“互联网+”形成的新业态增长迅猛,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逐渐显现。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公布了“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布网”的计划与时间表——从今年到2020年,中国将把多种类型的近30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这意味着中国北斗卫星将正式开始全球组网。今年下半年,我国计划发射6至8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的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北斗三号组网卫星下半年发射

从今年下半年至2020年发射的近30颗北斗卫星属于北斗卫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完成5颗北斗三号卫星试验验证,全面突破了系统核心关键技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透露,北斗系统将确保运行连续稳定,服务性能满足承诺指标要求并稳步提升,逐步具备全球服务能力。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三号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增加了性能更优、与其他系统信号兼容互操作程度更高、用户体验更好的服务信号。“卫星设计寿命由8年提升至10年以上,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增加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B1C,配置了星间链路,设计了全新的网络协议和管理策略,还采用了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

北斗应用新模式

目前,以融合为特征的“北斗+互联网+其他行业”新模式,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北斗产品在农机上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北斗定位,农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将设计规划路线与实际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无人驾驶的农机可以24小时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

截至目前,中国境内已经建立了近1500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用于提供区域服务。地基增强系统可以通过拓展公共服务吸引用户,单个的地基增强站,用来提供区域的服务。

北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服务能力后,可以赋能诸多应用场景,如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自动驾驶等。以小蓝单车为例,接入北斗系统后,在不更改已有硬件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在线升级,单车的定位精度达到米级,而且没有增加功耗。

北斗系统还可以与GPS、格洛纳斯等定位数据结合后解算,定位精度与初始定位时间均可大幅提高。支持网络辅助北斗(A-北斗)加速辅助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结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显著提升定位精度的同时,将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3秒。目前,该加速定位服务已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万用户使用,每天调用次数达1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