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开打“技术战”,北斗抢滩“新时空服务”市场

连续几周的免费战之后,共享单车厂商陆续打响了“技术战”。3月22日,小蓝单车宣布使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使得其单车能够实现亚米级定位。该系统不仅运用于用户找车,也被运用于调查全城共享单车应对早晚高峰期间热点位置的“潮汐”现象。

近日,将“北斗+共享单车”视为北斗系统“新时空服务”的有效探索。由此,北斗技术有在北京召开的北斗产业发展论坛上,数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望进入更多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隐形化、泛在化、规模化应用。

破解共享经济位置服务痛点

共享单车的好,在于能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现在共享单车的不好,在于为了骑行“最后一公里”,找车找了两公里。

目前市场上共享单车大多使用支持GPS的定位芯片,精度一般在10米左右,对体积较小的单车而言本来就不太精确;加之共享单车实际停放的环境很复杂,卫星信号时常会被立交桥、树荫、楼宇遮挡和反射,有可能出现上百米的“定位漂移”现象,也就是智能手机终端显示的位置和实际位置相差甚大。

定位上的误差不仅给用户增添了不少麻烦,也共享单车的运营维护人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寻找车辆,为企业增加了更多运营成本。

从技术角度,相较于GPS和其它GNSS 系统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准度更强。国新办2016年6月发布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显示,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

与此同时,国内也在持续建设地基增强系统。以北京为例,全市已完成22个北斗卫星定位服务参考站(CORS)的建设,建成的北斗CORS系统将提供覆盖全国的米级定位增强服务和覆盖北京区域的厘米级高精度增强服务,现在20个参照站已介入导航与位置服务高精度增强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为政府、企业、大众用户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

抢占“新时空服务”市场

从滴滴到摩拜,“新经济”的爆发速度远超传统行业。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北斗+共享单车”的模式,究竟还能复制到哪些产业领域?

从技术层面看,“北斗+共享单车”的关键在于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北斗系统有望与 GPS 进行差异化竞争,进入此前GNSS尚未覆盖的产业领域。

随着卫星覆盖亚太布局、产业化应用的推荐,北斗系统应用在五大领域至少有所突破:除了存量市场的智能手机终端、汽车前装市场之外,还存在高精度创新应用市场、智能泛在位置服务市场和国际导航市场。

时间和空间是信息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部分信息与时间、空间有关。随着社会公众对创新性和综合性时空信息服务需求的日益强烈,北斗系统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行业、公共服务市场、大众应用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

由此分析,北斗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新时空服务”。这有别于GNSS 传统的 PNT 功能(定位、导航、授时),要将北斗系统技术和地基增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产业领域的不同场景展开规模化应用。这种“新时空”服务,将成为“新经济”时空信息的主要来源。